平常我们看到的关于佛祖的玉雕作品都是一个,这是一组,有佛祖及两位(阿难、迦叶),选用的材质也是很有特色的带原皮的青玉细料,这种原皮带有天然的水草沁,很适合做俏色雕刻。
所以,雕刻师就别具匠心,雕刻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四字偈(ji),这是众所周知的《金刚经》末尾的一句偈语。
这组摆件,陈老师从选料到构思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有过艺术创作经验的人们都知道,灵感的到来往往不与的生物钟相和谐。
经常会在深夜的冥思或半睡半醒之间。
头脑中,某种隐藏于幽深之境地的大门打开了一条缝隙,而转瞬即逝的灵光一闪,就从那缝隙中透出。
因而,艺术创作,大部分时候是一件损耗心神、煎熬体魄的苦差事,所以,许多玉雕大师的身体损耗都比较大。
这组作品的雕刻、抛光、打磨又用去两个多月,最终配了极简的红木底座,因为雕刻的是佛教题材,涅槃似火,画面极具动态感,很复杂,配以极简的红木底座。
佛陀在世觉悟成佛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告之世人如何修行解脱。从这一点上来说,佛的一生,就是“愿行”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如果要接近或达到佛的境界,也需要建立宏愿而笃行之。玉雕师在雕刻创作每一件佛造像,都是在行无上宏愿的过程。
中国人的思想史中,向来崇尚减法,匠人和僧人,更是最为身体力行这种减法,比如玉雕师,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切割、削、琢、磨……来打造作品,僧人则要通过修行,舍弃种种贪图妄念,减之不能再减,剩下的便是真艺与真义。
关于释迦摩尼佛最后涅槃前的说法,世尊如是前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人无数,到了世寿八十岁的时候,这时三藏教典已经尽备,四众普沐教泽,度生之事渐毕,就在拘尸那伽罗城外希连若跋提河畔示疾,择在娑罗双树间,命阿难敷设床座,示以即将涅槃。
这时诸大都伤感无比,就推阿难向世尊请示四事:34;一、佛灭后依谁为师?二、依何安居?三、如何调伏恶性比丘?四、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34;世尊指示说:34;第一依戒为师;第二依四念处为安住;第三恶性比丘默摈;第四在经典前冠以39;如是我闻39;四字令人证信。
34;这时有外道婆罗门须跋陀罗赶来求度,成为世尊最后的度化。
摩诃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是佛的衣钵传人,也是付法藏的第一祖。
佛将法藏传给迦叶,也告诉迦叶,要一直等到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传给他的袈裟交给弥勒佛。
禅宗以其为佛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迦叶被尊称为头陀第一,也是过去苦行第一,信仰无执着之念,和佛陀同坐,在佛涅槃后,他成为教团之统率者,率众于王舍城召集进行了第一次的结集,完成佛最后的旨意。
昔,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法,当时人天百万,唯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尊者会意,为禅宗初祖。39;拈花微笑39;之故事,至今传诵不绝。摩诃迦叶尊者示寂后,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尊者接续法脉,为禅宗二祖。此外,过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称迦叶佛。
阿难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佛陀讲他有多项第一,第一个是博学强记,第二个仪表风度,第三非常善解人意。
因此在佛陀55岁那年,是佛陀的常随使者,和释迦摩尼非常亲近,长期不离身边,阿难的耳根非常聪慧,过耳不忘,当年释迦摩尼所说的一切,他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一字不差地能够复述出来,经首安立39;如是我闻39;。
这件作品中,阿难是圆雕,面相慈悲,身姿挺拔,气质典雅。
双手合十于胸前,身着宽衣博带,衣纹流畅规整。
从站立的姿态看体积虽小,但细节一丝不苟,比例适度、简洁明快,是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精美之作。
这组作品,选用的材质是和田玉青玉特色料带皮的,皮色部分还带天然的水草沁。
记录的正是释迦摩尼佛涅槃前对众的开示,迦叶、阿难分别在两侧协侍。
涅槃,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
即34;灭34;除烦恼,34;度34;脱生死的意思。
寂灭,寂谓理性34;寂34;静,灭谓烦恼34;灭34;除。
亦可说,证得34;寂34;静之体性,自然烦恼34;灭34;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
所以说,拥有这样一组佛祖涅槃前对贴身讲经说法的摆件,正是虔诚的佛梦寐以求的。试想,您平日在家诵经也好冥想也罢,面对这样一幅殊胜庄严、求得正果的涅槃图,内心也一定是殊胜安宁的。佛家,终日修行,不就是为了悟道成佛,成为真正的自己么。
玉雕大师简介:
陈济情
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原邱启敬工作室主力成员,为人低调谦和,颇有文人之风。
作品承袭邱启敬老师的风格,通过抽象的人物与大开大合的山水对比,阐述大音希声的至臻境界。
他常用写意山水来表达内心,禅意的诗画意境很容易将观者带入一种恬静、惬意的氛围中,所谓道家之“静”,佛家之“空”,是陈济情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表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精神和审美。
张老师玉雕严选大师汇:
由张旸老师创办,经过张老师团队严选玉雕大师与玉雕作品,为广大藏友提供有价值、有审美、有升值潜力的玉雕大师作品汇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