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和田玉文化一样能陪伴人类 如此之久,从七千年的通灵宝玉,到帝王皇权的象征,再到儒家文化的精神支柱,到现在的玉雕文化遍布华夏。古代先贤以玉德作为君子处世为人的道德准则。将和田玉的天性与人的德行打通贯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建树。和田玉的精神内涵已经渗透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液和骨骼。
在从事玉雕事业的 40 年里,我对和田玉的热爱初衷不改,对和田玉的理解也日渐透彻,逐渐感悟到和田玉的生命之韵,我以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同样适合和田玉雕的创作,那就是充分调动我们的艺术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探索正真意义上的玉道,这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传统玉雕文化在继承中的弊端和不足
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与治学方法的局限,我国古代没有形成科学的地质学和矿物学,也缺乏象今天这样的科学知识,更不能掌握有效的科学手段,对玉的认识和诠释不能与现代地质学、矿物学诸概念相吻合,古人对和田玉的物理性质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应苛求的。最早,和田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财富,玉雕前辈的创作都受到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束缚,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有思想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许前辈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比如:我们所见到的古玉器中的鼎、樽、爵、壁等等,都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去制作的,并为封建统治者独有,象征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再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田玉的功能,由新石器时代当作人类生存生活的工具,逐步发展到殷商的玉饰,周朝的礼器,秦代的玉玺,汉代的玉衣。这一方面,显示着中国历史上灿烂的玉文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和田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代言。其中,只要我们再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玉鼎也好、玉炉也好,还有玉瓶等等,都是按照青铜的样式和风格去雕琢的,这里完全忽视了青铜和玉石两者材质的根本区别和特性。青铜器艺术靠冶炼制成,和田玉艺术靠雕琢去完成,两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和应当遵循的规律,各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和道路,要“因材施艺”。青铜器以矿石为原料经冶炼、翻砂制成,瓷器以硅酸岩为原料经烧制而成,字画则以笔墨为原料进行创作,而玉雕则以稀有资源玉石为原料进行雕琢。各门类的艺术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完全照搬、克隆,失去自己的特点,失去自我,没有自己的道是万不可以的。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和田玉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佼佼者,而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上,和田玉的创作却存在弊病,试想,几千年来,和田玉的雕法一直模仿青铜器,实际上为青铜器作了陪衬和嫁衣,这是以前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而现如今,古代先贤受限制的思想束缚已经被打破,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传统玉雕的基础上,破茧成蝶,创作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时代感的新时代玉雕作品。和田玉雕有没有自己的道?这条道又在哪里呢?这是不是我们玉雕人应当深思和回答的问题呢?
到了当代,相当多的玉雕作品依旧师法古人,表现的循规蹈矩,以工为美的形象刻画,过多的重视形似而忽略了神似,过多的重视了技术水平而忽略了创作艺术。而这恰恰是和田玉有雕工,无艺术的表现。“厚古薄新”“重材轻艺”地吃老本,只能制作一些雷同重复,千款一面的作品,而丧失和田玉“大道自然”的求真本色。
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本色
和田玉除了古人赋予“德”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以下七大特征。
第一个是柔韧性
和田玉是以“脂”为美。从地质学角度来讲,和田玉属透闪石,其内部结构呈毛毡状,有韧性,有润感,如肌肉的纤维,是世界上柔韧性最好的玉种。
第二个是油润性
即具有油脂(脂肪)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是古人所谓的“温润而泽”,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润如羊脂一样而驰名天下。
第三个是生命感
和田玉有一种特殊的温润感,温和润都是与生命密切相连。古人都把和田玉视为“真玉”,把玉体视为“肌肤”,把玉质叫做“肉”,深信玉是有生命灵性的。
第四个是触摸感
和田玉的柔韧性和油润性极好,这就有了触摸把玩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和田玉体如凝脂,温和柔韧,更适合人们贴身佩戴。其实我们的先民早已认识的“盘玉”,就是触摸的一个重要把玩的方法,“盘”就是揉搓抚摩,就是肌肤的触摸。古人从爱玉、戴玉、藏玉到“盘玉”,这是对和田玉特殊功能的层次的理解,也是对和田玉特性深层次的开发。
第五个是年轻感
和田玉生成于数亿年前,从河床中采集的一呆就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和田籽玉,只要一采出来拭去尘埃,依然是美丽如初,肌肤的质感,“肉”的刚劲与柔韧万万全全是年轻态的,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丝毫没有苍老、衰弱的痕迹。
第六个是声音美
古人很早就将和田玉用于打击乐器的制作,和田玉制成德玉磬,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音沉远,徐徐方尽。这种声音美妙、动听,富有寓意,好比君子的言辞。
第七个是憨态感
和田玉的比重大于一般石头,密度也极高,给人以厚重、憨实和磅礴大气之感,她与玲珑剔透恰恰相对,水火不能相融。因此,它不宜表现那种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特别是镂空、微雕、线雕工艺,这也是因为和田玉不易表现细致错落的层次感。
如何艺术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
我们了解了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本色,也知道了和田玉的这种特质源自哪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和田玉的七大特征,千方百计地调动我们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和艺术价值。结合我近 40 年的玉雕经历和实践,我认为和田玉雕创作应当遵循“三·七”定律和“五大要素”,可作为当下玉雕创作的一种尝试,供同行斧正、参考。
“三·七”定律着重于玉雕设计上的考量,即:“三分形似,七分神似;三分皮色,七分玉体;三分细腻,七分流畅;三分铺,七分主;三分眼,七分玉”
“三分形似,七分神似”
雕琢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形象的完美和逼真,但必须在神态上出神入化。这也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中“形为表、艺为趣、神为魂”的审美观。它将中庸文化中“和”的思想融入到玉雕的创作中,尊重玉石生命的和谐感,在点与面的交汇中,最大化放大玉石天然的美,灵秀的美、拙朴的美、粗旷的美。虽粗旷,却有形立;虽简约,却有情趣;虽点缀,却传神韵。
“三分皮色,七分玉体”
和田玉先有玉,后有皮,玉是体,皮是衣。和田玉的美主要蕴含在自身的“体”中,而不在皮色上,皮色只是和田玉籽料的标志,雕琢不可为了体现皮色美而损害和田玉的天然质感。玉为七,皮为三,赏玉质才是目的。
“三分细腻,七分流畅”
细腻的雕琢在玉体上只能占三分,多了会使作品“刀痕累累”、“体无完肤”。七分流畅的大线条是用动态、简约的手法,把和田玉的自然之美,动感之美、阳刚之美、生命感、年轻感表现出来,而又不伤害七分的天然玉体
“三分铺,七分主”
在雕琢上把握一个度,无论景还是物,在玉的整体面上,用三分做点缀衬托,是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这里的“三”要为“七”服务。强调以玉为主体,雕为铺。大凡传世的好作品,多是“三分铺,七分主”的典型代表。
“三分眼,七分玉”
在玉雕中,打眼也同样大有讲究。眼打在什么位置,打多大,打多少,都直接关系到玉雕作品比例与完美。如果一件作品上打眼超过了作品体积的 30%,那么就会损害和田玉的自然之美,一件比例协调,重力均衡的玉雕作品才能体现玉雕作品的大气、意境、神韵,“琢”无痕而显生命力。
和田玉雕作品在创新中还应遵循以下“五大要素”。
其一、动感之美
和田玉是有生命的,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责任之一,是把和田玉的动感和生命活力表现出来。流畅的线条,能较好地表现其生命的动感、青春与活力。和田玉雕在表现上宜动不宜静,宜简不宜繁,宜少不宜多。即使雕琢静物,也应尽量表现出动感,让玉活起来,葆有生命的魅力。
其二、内在之美
灵玉无色,和田玉品质无与伦比,没有色彩缤纷的媚态。和田玉的美,不以色示人,不以色悦目,不以色为贵。它表里如一,秀外慧中,是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统一。和田玉的内在美的体现,需要玉雕师在外在的有形物质上,附加内在的文化寓意,使观者欣赏到和田玉丰富的内在美。
其三、阳刚之气
和田玉的力量和大线条的美表现于阳刚之气,和田玉的阳刚之气是一种壮美,其形态具有粗犷、浑厚、憨拙的气韵,从物理里特性上它硬度大,而它精神上所体现的阳刚之气,更贴切中华民族,谦逊,内敛的性格,至坚至强,朴实无华。
其四、阴柔之美
举世无双的柔韧性和精美绝伦的天生丽质是和田玉阴柔之美的集中表现,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它的柔韧性和油润性为世界玉种之冠,其年轻的肌肤感和阴柔之美让人充满爱意。在阴柔之美中,读懂玉仁、玉洁的品德,在表现阴柔之美时,更体现和田玉刚柔并济的特性。
其五、是科学性
和田玉是稀缺资源,非常珍贵,在古代只有封建统治者才能拥有。而他们在制作玉器时是不计原料成本的。比如,做一个 10 公斤重的鼎可能用去几倍于鼎的玉石原料,浪费严重。就当今而言,做规矩的玉器用的材料也很大,成品的个头却很小,这与和田玉原料稀缺珍贵的现实不相称的,是很不科学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玉雕创作讲科学性,就是在生产创作的材料、技术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玉料,充分利用玉料,杜绝玉料的浪费。特别是在当前,和田玉原料的价格一再上涨,节约用料更重要。
综上所述,如果把艺术地展现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美感作为我们玉雕人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那么,“三·七”定律和“五大要求”则是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战术手段和方步步骤。中国的玉雕文化要承前启后,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我们玉雕人肩上担负着沉重的责任。这种责任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我们要思考,我们要实践,我们要探索,真正意义上的玉道究竟在哪里?我并不愿意接受有人把我的玉雕理念和作品风格说成什么玉雕“派”,我只是想踏踏实实,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求那条“玉道”,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玉雕作品,充分展示老天为我们造就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和田玉的天然美感和艺术价值。我认为,当今在玉雕界流行的南派也好,北派也好,还有什么别的派也好,无论你遵循什么样的创作思维,也无论你采取什么样表现手段和方法,只要透过你的作品可以领悟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美感,并且能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你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你的付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与此相反,你的作品是在消弱或者抹杀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美感,你的手段和方法再高超,技艺再精湛,去没有真正挖掘出和田玉天然美感,只剩下了技艺的展示,却失去了通过创作艺术将和田玉的天然美感释放出来进而升华成有生命的艺术作品的机会。
玉雕创作亦可“天人合一”
在中国有一个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这个人文关怀是把最高的天道的合理性与人存在的合理性完全打通。孟子讲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这些基本的东西,这就是与生俱来。那么,光有这些基本东西够不够?不够,这只是给你一个基础,你要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把伟大谱系的人文传承和每个人的教育修养结合起来,才是人真正的合理性,并且同时又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使命。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和田玉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的柔韧性、油润性、生命感、触摸感、年轻感、声音美、憨态感等这些特征也是先天固有的,造物主把如此美好独特的东西创造出来奉献给人类,这是何等幸事!固有的美是一回事,真正认识它理解它的美是一回事,通过玉雕创作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展示它的美,又是一回事。我以为,天造了美玉,人的责任有二:一是用一双慧眼积极地发现和田玉的美,就是全面地认识玉,了解和田玉的特质和秉性。二是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努力地表现和田玉的美。同时,用我们的艺,完善和衬托和田玉的美,使和田玉的美得以升华,从而把和田玉天然特质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的合理性完全打通,实现玉雕创作的“天人合一”。
玉质、技艺、创意 孰轻孰重
有人认为,衡量玉雕作品的优劣和价值,主要看原料和雕工两大因素,而且,目前和田玉消费和收购市场中,人们对和田玉雕作品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重原料讲究天然,一种是重雕工讲究技艺的追求。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都不是衡量一件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其中,忽略了一条重要因素,那就是作品的创意。
玉质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生成的地理环境和地质作用造成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是客观的,也是不会再变的,它是基础。质地优良的玉,它的天然特色比较鲜明,是创作好作品的先决条件。雕工是一种手段,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含量。而艺术创作,则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意境,它体现的是人文价值和社会赋予玉雕作品的内在价值。三者当中,艺术创作最为关键,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创意,要做到站立点高,思想性强,意境深远,富有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它应当是作品的灵魂,比如说齐白石的书画,近年来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究其根本价值,不在于宣纸,墨水等画的载体,而在于思想上的艺术创作。还有些石雕,玻璃雕等艺术作品,其本质只是些石头,二氧化硅,并不值钱,可是经过了艺术创作,赋予了作品灵魂,身价就千万倍的上涨。也是作品真正的身价。质地和技艺要在艺术创作的统揽之下,相辅相成,彼此交相呼应,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示和田玉的美感。这里还要着重强调,传承技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艺术创作,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
总而言之,和田玉雕已走过了七千年的历史,到了今天这样的历史关头,如果要问和田玉到底应当怎么雕?我想,它不是一个雕法问题,不是一个技艺问题,也不是什么玉雕流派的风格差异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还和田玉的本来面目的问题,是一个愿意不愿意回归玉道的问题。让我们扑下身子去努力地去探索、寻找那条玉道,回归那条玉道吧!